第五百一十章 晋封太保,迟来的酬功-《逆天换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「据方正化上奏,建奴还给毛文龙和郭大靖送了书信,请求议和。」

    崇祯微眯起了眼睛,带着几分轻篾的冷笑,「既是挑拔毛、郭二人的关系,又想引起朝廷的猜疑,其心可诛。」

    温体仁眨巴眨巴眼睛,立刻明白这不过是阴谋,立刻躬身奏道:「万岁英明。建奴无所不用其极,可见已是穷途末路,垂死挣扎。」

    崇祯点了点头,说道:「朕用人不疑,既以辽事委东江,便不会猜忌怀疑。毛、郭二人也能齐心协力,以平辽为己任,殊堪嘉慰。」

    停顿了一下,崇祯终于下定了决心,沉声道:「朕意已决,加毛文龙太保衔,赐郭大靖尚方宝剑。」

    温体仁知道这是变相的督促,让毛文龙和郭大靖加快平辽的步伐。同时,也是补上辽东大捷的封赏。

    「万岁赏罚分明,实乃千古明君。」温体仁躬身道:「何愁将士不用命,又何愁建奴不灭,辽东难平?」

    崇祯露出微笑,心里十分受用。

    没错,自己肯定是明君。三朝未灭的建奴,就要在自己手中终结。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,也是明军占了优势,平定叛乱指日可待。

    外患既除,内忧就容易了。一群拿着锄头木棍的乱民,岂是训练有素的官兵的对手?

    直到现在,崇祯和朝廷对于农民起义军还是轻视的态度。认为能够泛滥蔓延,不过是之前的策略失误,并归咎于杨鹤的安抚失败。

    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,农民起义正从西北向中原蔓延。而随着大灾害的加深,山西、河南也将形成民乱大潮。

    同时,农民起义军的另一个显著变化,则是从分散到集中,变得更有组织,更有破坏力。

    而郭大靖不急于插手国内的民乱,并不是东江军的战力不强,也不是他的能力不够。

    剿抚结合自然是不错的策略,但没有钱粮赈济,没有田地分配,大灾害又越来越重,抚而后叛是难以避免的。

    一味主剿,就是杀个人头滚滚,在令人疯狂的饥饿折磨下,揭竿而起的乱民,依然会前仆后继。

    郭大靖已经推翻了自己之前的预言,那是他跟陈继盛说过的,会有一个姓李的率起义者灭亡大明。

    由于建虏已是败亡在即,没有了外患牵制的明军,很可能会把包括李自成、张献忠在内的起义者,一一地镇压下去。

    但钱粮不足,财政政策不改革,贫富差距不缩小,李自成第二、第三,甚至是第四,还是会出现。

    民乱的根源不解决,就如同「春风吹又生」的野草,用火是烧不尽的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不管朝廷对毛文龙的上奏如何对待,郭大靖已经不太关心,全力投入到练兵备战、屯积粮弹物资的工作上。

    新招募的一万多新兵,以及经过甄别挑选的辽镇官兵结束了安家假期,陆续加入东江军各部。

    辽南一万五千左右,辽东加上之前第一批的辽镇人马,也共得到了一万五千的补充。

    三大飞骑营也各自扩充到六千之众,

    又补充进三千枪骑,以及一千的辎重兵和轻炮兵,达到万骑。

    五大步兵协和特战营在吸收了新兵后,编制达到了一万四千多。

    在融合训练后,将再抽调出来一部分,组建第六协,由辽西出身的将领统率。这也是对原辽镇官兵的安抚,以及对祖大寿识时务的一个奖赏。

    终于,东江军达到了十万余,达到了郭大靖所预定的展开大决战的条件。

    如果再加上朝鲜可能出动的一万多精锐,在兵力上,对建虏已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。

    当然,郭大靖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兵力优势,还有严格的训练,完备的武器,充足的弹药。

    任何能够减少伤亡的办法,都是好办法,郭大靖都会尽力施为。

    比如抛石机,又重新制造出来。在几个工匠的指导下,大量士兵参与其中,将很快制造出上千架。

    这种抛石机属于中型,配重式,能把二十多斤的炸弹,扔到两百多米的距离。但配属的弹药却只有两斤左右,还是最简陋的引线点燃式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一次抛掷,差不多能扔出十几颗炸弹,且是成本最低,制造最容易的那种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