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逆天换明在线阅读 - 第一百零六章 筑京观、晋游击

第一百零六章 筑京观、晋游击

        数月前,郭大靖还只是刚逃难到鹿岛的一个剃头辽人;现在,从职衔上,已经与他不相上下,而朝廷的封赏还未到。

        郭大靖是个感恩的人,自己是从张攀手下干起的。尽管是靠着实打实的战功才有今天的职衔,可到底是张攀给了自己不错的起点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不说是知遇之恩吧,张攀对自己着实是不错,自己也才有表现的机会,更快地出人头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张将军对郭某的照顾和提拔,郭某从未忘记。”郭大靖笑得真诚,说道:“从年龄和资历上,张将军也当得郭某敬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攀哈哈一笑,心中畅快,伸手拍了拍郭大靖的肩头表示亲近,说道:“军议是重事,咱们就别在这客套,耽误时间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大靖点头称是,伸手相请,张攀也不再客气,大步走进帐内。

        时间不大,尚可喜、李维鸾、崔孝一等将领也赶到。郭大靖简单说了一下毛文龙交下的任务,便开始讲述自己的计划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建虏攻朝,朝野震惊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连串紧张忙碌的措施之后,却不能消除对于战局的担忧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东江军传来了捷报,解送了上千建虏的首级。但凭东江军的实力,任谁都知道,无法击败建虏,挽救朝鲜。

        内镇胡良辅率领着从津镇、登莱、觉远拼凑的七千人马已经出发了,可朝中明眼人都没有寄太大的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缺乏实战经验的七千士兵,怎能与凶悍的建虏作战?援军出动也只是表明宗主国的态度,并给东江军提供些许的支援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早朝过后,皇帝心情不佳地回到宫中,来到他的小工房,打起了心爱的木匠活儿,以此来排解郁闷。

        辽东巡抚袁崇焕对于出兵援朝依然是推诿,陈词滥调地说着修锦州、大凌河三城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已经下旨切责,严令其马上出兵。正面交战惧怕建虏的野战,出兵骚扰牵制总能做到吧?

        但皇帝也知道,现在就算出兵,照样可以敷衍搪塞。

        文官糊弄朝廷,或者说糊弄他这个皇帝的手段多着呢,远在千里之外,实在是难以做到令行禁止。

        况且,文官不是袁崇焕一个,而是一个集团,上下通息,互相开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皇爷,皇爷——”随着激动的声音,老魏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敏捷出现在天启帝面前,滑行跪倒,举着手中的奏疏,语音都有些颤抖,“大捷,大捷呀!”

        天启帝本来被打断了木匠活儿而不悦,但听到大捷便未发作,沉声问道:“东江镇又获胜啦?”

        木匠皇帝不糊涂,一猜就准。现在与攻朝建虏厮杀作战的,除了毛文龙的东江镇,哪还有别的明军?

        “皇爷圣明。”老魏满脸堆着笑容,显示出心中的喜悦激动,开口简述道:“东江军于龙川、义州连战连胜,阵斩奴酋贝勒岳讬、硕讬,斩获首级两千余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天启帝的眼睛瞪大了,不掩心中的惊愕,一把夺过奏疏,迅速地浏览阅读。

        岳讬和硕讬的死相隔时间很短,而岳讬被狙杀时,没有获得首级,只是报捷给登莱巡抚李嵩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嵩本着谨慎的态度,虽然给东江军运输了物资,但却暂时并未上报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硕讬所部被歼灭,在龙川又得到了岳讬的尸体,毛文龙底气十足的报捷并解送人头,李嵩才大喜过望,急报给朝廷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看过李嵩的奏疏,又看了毛文龙的捷报,脸上露出笑意,笑容越来越灿烂,最后哈哈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老魏笑脸相陪,也显示出心中的兴奋喜悦,好象是他打了胜仗一般。当然,论功肯定有他的份儿,就是没有他筹措的银子,官员也有各种名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不容易啊!”木匠皇帝大笑已毕,抖着手中的奏疏说道:“前后数千首级,已是建虏叛乱后的最大胜利。毛文龙很好,东江军也尽了全力,朕要下旨嘉奖,朕要拔内帑犒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魏忠贤连连点头,说道:“皇爷英明,将士效命,建虏没有几日猖狂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天启帝坐进了椅中,沉吟着说道:“东江镇额兵是两万八千,除去留守各岛的,能援朝的不超两万。历经苦战,伤亡已是一万多,实力损耗严重,恐难再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毛文龙在捷报中也说了东江军的困难,兵力损失过半,虽还能战,却已经无法发动大的战役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兵力的损失,毛文龙是夸大了,显出东江军血战厮杀是英勇无畏、不遗余力,以及苦战建虏的激烈程度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他还表示已经东江镇全动员,征召辽民百姓入伍补充军队。但百姓久未足食,身体较为孱弱,即便数量补齐,战力也要大打折扣。

        伤亡惨重,但还要与建虏厮杀,这样的决心和忠勇,简直令人感动极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是以前,皇帝对毛文龙既是表决心又是诉苦的奏疏,并不会太过理会。但现在,他相信这是事实。

        原因很简单,东江军的战绩是实打实的,是有人头为证的。斩杀两位建虏的贝勒,也是经过确认,正在解送京师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这样的战绩,东江军的伤亡就是可信的。谁都知道东江军的装备简陋,只能对建虏进行骚扰、用谍等行动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如此困难,但在援朝的大事上,毛文龙不含糊,东江军也争气。就算最后无法挽救朝鲜,只凭现在的战绩,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,付出了最大的牺牲。

        老魏察颜观色,猜测着皇帝的心思,并没有轻易发表意见。

        别看他在外面专横跋扈,以九千岁自居,连首辅都不放在眼里,但在皇帝面前,却是另一副嘴脸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时候该说话,什么时候该闭嘴,老魏比谁都清楚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他是倾向于辽东巡抚的,但这次援朝的推诿实在是令人失望,他不想给毛文龙说话,也不想提辽东巡抚,免得皇帝生气。

        东江镇在援朝中的表现,也出乎了魏大爷的意料。如果他会后世的用词,肯定会想:这是怎么弄的,打了鸡血也没这么猛吧?

        现在,老魏摸不清皇帝的心思,就等着皇帝的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连续的大捷,宁远那次吹嘘就算不上什么了,赏赐是肯定的,增加粮饷也大有可能,尽管老魏并不是很愿意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赏功银尽快解送,血战获胜,伤亡惨重,朕不能寒了将士之心。”皇帝思索半晌,缓缓说道:“再加抚恤银,数额按关宁标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魏躬身称是,这是正常的,首功制不能废,还靠这个激励士气呢!至于抚恤,对东江镇来说,以前可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木匠皇帝看了一眼老魏,掩不住心中的激动兴奋,问道:“岳讬、硕讬这两个奴酋,是老奴的孙子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魏大爷立刻堆着笑脸介绍道:“正是老奴长子代善的大儿子、二儿子,是老奴的长孙、次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呵呵,皇帝笑了起来,说道:“奴酋代善快断子绝孙了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象还有续妻生的儿子,可也离断子绝孙差不多了。”魏大爷陪着笑,附和道:“这两个却是能征惯战的,别的儿子差了很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魏显然是做过功课,对于岳讬、硕讬的情况比较熟悉,皇帝一问,就能答出,显得他精于国事,关心辽东战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奴的孙子!嘿嘿。”皇帝笑了两声,说道:“解送来数千首级,朕又要去太庙祭告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魏大爷也笑了,躬身说道:“主要是两个奴酋的首级,其他的,老奴觉得可筑京观以震慑四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筑京观?!”皇帝略一沉吟,点头道:“很好,大伴的这个建议甚合朕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停顿了一下,皇帝又想起什么来,翻开捷报看了看,说道:“这个百户郭大靖不错,格毙硕讬,还有斩杀百人的战绩,堪称猛将。就按毛文龙的意思,升其为游击,再赏银赐服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首功制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运气好的话,在战场上活下来,捡个人头也是正常。

        可贝勒这种级别的,就非常难,你可能射死他,可能砍死他,但贝勒身边还会少了亲兵护卫,能让你从容地割取人头,还能全身而退?

        魏大爷连声附和,又提出借此大捷进行庆祝,振奋民心士气。皇帝痛快允准,心情更加畅快。

        自所谓的宁远大捷后,明军已低落多年,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绩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奴死后,本来值得庆祝,可被辽东巡抚派人吊唁后,引起蒙古诸部不满,联盟对敌的态势有瓦解的迹象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国、朝鲜、蒙古,三方联手压制建虏,本是有利的布局。

        可蒙古诸部心生嫌隙,朝鲜又被建虏攻击,形势恶化之下,有东江军的连番大捷,正是重拾国威的契机。

        都说木匠皇帝昏庸,其实天启帝是个很有心机手段的皇帝,在大事上拎得清,看人看事也颇为准确。想要用花言巧语来糊弄他,并不容易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样,也是天启帝给予了毛文龙极大的权限,并没有派文官监军。都司以下,毛文龙是可以自己任命,再向兵部和朝廷报备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游击将军,却需要朝廷批准。当然,基本上是不会拒绝的,因为很少,且需要真正的战功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毛文龙在上报中把郭大靖定在小兵,那顶多也就是个守备,不能升得太快。可起点就定在百户,再升游击,有大功辅助,也就不算过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对于魏忠贤来说,讨了皇帝的欢心是最主要的。东江镇多得粮饷,赏功银的发放,郭大靖升游击等等,反正他是没什么损失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.

        宣川。

        郭大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升任游击,可称将军了。所有的准备已经完成,马上就要开始攻城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皇帝或朝廷给予了什么赏赐,在郭大靖心里,对于天启帝、魏大爷,乃至今年要登基的崇祯,都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天启帝不糊涂,但也不能跳出封建帝王的桎棝,脱不出封建帝王的手段。说白了,就是扶一派压一派,利用宦官集团打压文官集团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哪个得势,也不算兴利除弊,也不算拔乱反正,都担不起振兴大明的重任。

        魏忠贤也不是什么好东西,凭他能够挽救大明,简直是痴人说梦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说别的,光修生祠,就浪费了多少钱财和资源,用于平辽灭虏,用于改善民生,能干多少大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天启帝重用和信任魏大爷,不过因为他是太监,对皇位没有威胁,反倒要依附于皇帝才能生存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崇祯,郭大靖就更不敢恭维了。要说明末谁是最大的建虏的内奸,看崇祯的种种作为,无疑是最象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点也不夸张,崇祯完美地避开了所有能够挽救大明的机会,坑死了多少名将忠臣,可以说是他殚精竭虑地葬送了大明江山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,郭大靖对于毛文龙专权一镇、形同军阀,并没有太多的反感。

        忠于皇帝,忠于朝廷,对于郭大靖来说,和忠于国家是两码事。如果换做是他,肯定做的比毛文龙还要象军阀。

        道理很简单,忠于皇帝的话,就崇祯的脑回路和苛薄寡恩、猜忌多疑的性格,早晚被他坑死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皇帝和国家之间,郭大靖作为后世人,选择哪个,是根本不用冥思苦想、反复权衡才做出决定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午后的太阳照在身上,已经有了暖洋洋的感觉。春天的气息,让郭大靖感到惬意,他望着宣川城墙,微微眯起了眼睛。

        陈继盛所率部队的到来,终于完成了对宣川的合围。在此之前,如果建虏选择突围,是能够成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判断是正确的,宣川建虏并没有经历过模式已经改变的战斗,对于攻打城池的东江军更没有清醒准确的认识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东江军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,但宣川建虏对于自己的战力,也相当地自信。出城作战有些冒险,但守住城池,建虏对此没有怀疑。

        况且,令行禁止是建虏的优点,但现在,却成了他们覆灭的原因。在没有接到命令便擅自弃城,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屈辱。